創業家必知的新創加速器-Y Combinator與Elevar模式
(https://s3.tenten.co/images/2018/12/f225ee4ec405872e2cf8a7f44f64be68-thumb.jpg)
Photo Credit: COE Informatica
世界各地創業的風氣越來越火熱,除了吸引可觀的人數投入創業之路,也間接帶動周邊商機與工作機會;像是許多大學陸續開始推出創業課程或學位,美國的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和百布森學院 (Babson College) 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在創業的產業鏈上,「加速器」更是至關緊要的環節:連結前輩的智慧以及有力人士的資金資源,藉此更快地度過艱苦的草創期,同時降低失敗的機率。本文將介紹加速器的不同運作方式,並說明其中的轉變和創新。
什麼是創業加速器
創業加速器 (Accelerator) 顧名思義,就是讓創業從無到有的過程加速,在短時間內(約數個月)幫助具備一定基礎的團隊接觸銷售通路、資金和人脈,或是協助解決特定問題,使得創意想法得以升級為成熟的商業模式。
Photo Credit: Startup after RPg/ Ph.D
模式多樣,各有所長
一般來說,加速器至少需要具備兩大功能。第一個是培育的機制和環境:透過一系列業師、顧問或學者提供完整的法律、專利和財務等知識的課程,同時,藉由共同工作環境和「畢業」時限的壓力,讓創業團隊更有危機意識地投入志業。第二個功能則是資源的網絡。加速器最終的目標是讓新創團隊能在市場立足,所以所需之通路、產品的領先使用者或資金便是加速器所能提供的,而這也是影響加速器優劣品質的主因之一。像是著名線上支付金流公司Stripe的創辦人 Patrick Collison 便表示,身為人生地不熟的一位愛爾蘭人,Y Combinator 和矽谷企業們的良好關係讓他們獲得許多先期的使用者,加上同梯創業家們的互助也是成功擴展事業的關鍵之一。其他功能包括是投資者間的人脈網絡,資金的挹注等,不一而足。
一般而言,一個創業在加速器所經歷的流程有以下幾點:先申請得到進駐許可,再接受為期數個月的課程和諮詢服務,學習創業該有的知識,並藉此檢視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接著,創業團隊需要開始準備向投資人進行簡報,也就是「Pitch」;最後,新創團隊會在Demo Day展示這幾個月的成果,向投資人面對面介紹自己的新創公司或想法並設法獲取資金。
Y Combinator模式
Y Combinator為世界頂級加速器(以下簡稱YC),透過每周一次的「晚餐」,邀請YC校友或成功創業人士於飯後點心時間演講、分享經驗。相較於傳統上常見的聽講,更能在輕鬆用餐時和講師深度談話,了解鮮為人知的經驗或創業技巧。其次,「在YC的時間裡,新創團隊有一半的時間和大家共學共長,剩下的時間則是要和我們不斷地對話」,YC的官網如是說,創業團隊在YC有一半的時間在專業諮詢中度過,因為團隊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商業模式或是目標客群等,才能讓他們在 Demo Day上大放異彩。一年兩次的Demo Day是YC數一數二重要的環節,只有經邀請的創業團隊、投資人與媒體才能參與。也因為能上台的創業團隊往往創意與野心驚人,所以也是創投圈的盛事。整體而言,YC自許詡「The best place for startups, regardless of what they’re making.」,他不限制團隊來自什麼領域、用什麼方法成功,透過YC的加速,來培育頂尖的創業團隊。
Prototype Day (Photo Credit: Y Combinator)此外,YC的成功更有人歸因於「生態系」的建立:「 除了資金的湧入外,當然是其經營多年的創新生態圈與人文的組合」。TMI合夥人王仁中如此詮釋。而這邊的生態系指的是,由資本、專利與創業精神共譜的創業環境,資本是創業的根本,創業精神是激發創意與刺激進步的動能,專利則代表團隊推陳出新的基礎,三者缺一不可。如此的解釋聽起來合理,但生態系為何重要?又臺灣為何難以像YC一樣擁有如此的環境?
在2017年年初的哈佛商業評論裡,他們給予兩個解釋。首先,既有技術會不斷地被取代,競爭更不會限縮於不同技術之間,所以會需要跳脫表面,思考如何打造能產生良好技術,並適應社會脈動之環境。其次,實業家之窘境 (The Industrialist’s Dilemma),當一個組織或一個國家現存的制度都是為既有的商業模式設計,要跳脫當下的狀況發展新的產業自然相當困難。而 YC 除了擁有廣大的校友網路以及資源,更深度經營彼此的關係,讓不同屆的校友互相學習,並刻意不把範圍限縮於矽谷;如此的狀況使 YC 的內部形成正向循環,也讓他們的生態系有源源不絕的活水挹注。(延伸閱讀:Y Combinator 合夥人Adora Cheung談「如何開創下一個醫療獨角獸公司」)
Photo Credit: Y Combinator除此之外,企業扶植創業加速器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像是微軟的Microsoft Accelerator。企業創辦加速器,相較於前述的加速器更能就近獲得資源、諮詢和買家。以微軟為例,創業團隊能免費使用微軟自家軟體、開發者工具以及雲端服務等;除此之外,微軟也利用自身國際企業的優勢和各國企業與通路合作,給予新創團隊快速規模化的機會,而這正是一般加速器難以企及的。然而,此類加速器的缺點在於因為是企業興辦,所以所作的主題也須和該企業本業有關,像是迪士尼便要求入駐的創業團隊需和媒體與娛樂體驗有關。此外,企業加速器也常被詬病其經營者或是業師和創業團隊有所隔閡,因為他們長時間處於大企業內部,或是缺乏創業的經驗,所以容易造成與創業家們溝通上的障礙。
在紅海中開創新模式
創業加速器模式多樣,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彼此間競爭的激烈:爭取優秀的團隊進駐,進而吸引更多同樣優秀的團隊或有名望的投資人,形成良性循環。所以,加速器們也無不拚盡全力,邀請更厲害的業師、拓展海外佈局或是營造更舒適的創業環境等。在眾多加速器中中,美國的Elevar的模式尤為獨樹一幟。
「Elevar is a unique innovation platform that identifies where innovation is most appropriate」。Elevar很明確地點出自己的定位;其中,「Platform」與「Appropriate」是他獨特的關鍵。Elevar自詡為創新創意的平台,先匯集大企業們的難處,或是急需利用創意改變的環節,再把這些資訊提供給新創團隊;而新創團隊根據自身專業,提出創意的解決方案供企業選擇,最後達成雙贏的局面。也因為如此,脫穎而出的想法更能符合市場所需,加上企業力量的後續加持,創業團隊可以相對容易地擴大他們的影響力。
簡言之,Elevar一改傳統加速器先拋出供給再找需求的方向,由需求端出發尋找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他們的模式分成三階段:
- Uncover:在需求面的部分,Elevar會協助企業定義出他們的問題,並為其排出應以創意解決之優先順序;供給面的部分,Elevar會召開全國性的「Reverse Pitch Day」,讓企業向創業家或是新創公司簡報他們的需求,方便他們後續開發因應之解方。
- Innovate:有興趣參與的創業團隊,須加入Elevar激烈的申請程序,簡報自己的計劃與商業模式,以及詳盡的面談;通過第一階段篩選的人,則能入選「Enterprise Challenge Day」,與企業快速交流彼此的狀況與想法;通過這一階段的團隊,則能入選最後的「Letter of Intent (LOI) Day」,參與企業的選拔。最後入選者則能與企業簽訂LOI,並開始擬定初步的後續整合時程。
- Execute :前兩個步驟是透過平台讓供需雙方交流,Elevar利用自身經驗,整合雙方想法上以及技術上的差異。一開始它會先幫企業評估創業團隊想法的影響規模,接著再幫團隊估算所需之資源與技術;最後則是訂出未來合作時程、KPI以及報酬。這段過程通常約五週,完成之後便能正式開始執行想法了。
Photo Credit: Chris Edell’s TwitterElevar的模式兼顧創業家與企業的需求,是一種低風險、高影響力的方式;至今也有和著名醫療公司CAMBIA、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以及MasterCard進行合作。今年H. Spectrum團隊所舉辦的年度生醫新創論壇TRANS有幸邀請到Elevar創辦人兼執行長Chris Edell擔任講者,並與亞洲的相關頂尖人士交流,有興趣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
機會多元,品質更該慎選
綜合以上,創業加速器的選擇越來越多,對創業團隊們是項福音;惟如前所述,企業加速器的模式可能和創業思維有所隔閡,私人加速器也有可能無法幫助團隊快速規模化,讓競爭者取得先機。因此,創業家在選擇加速器時,應先問問「它的業師是否真能幫助到我?」,「他們的模式適合我們嗎?」,「該加速器是否能在我們的計畫上給予協助」等等,不應盲目依照名氣大小加入。
參考資料
- Y Combinator官網
- Elevar 官網
- 什麼是創業加速器?(Venture Two Cents)
- 顛覆顛覆者:創業加速器在壓力下變革(Wharton Knowledge)
- 專家傳真-一家矽谷早期新創加速器 對台灣的啟發 (中時電子報)
- 成就「創業生態圈」技術、資本、創新精神缺一不可 (Inside)
- 專家傳真-一家矽谷早期新創加速器 對台灣的啟發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