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合夥人應該拿多少股份呢?小公司小團隊利用公司股份來吸納人才,這個不太靠譜。
在創業開始就把很多股份分配出去,必定會對以後發展造成影響。將來找產品、營運的人,前期這個技術合夥人的股份都會成為對比標桿,如果後進來的人認為自己的價值不比技術合夥人低,股份卻少得多,團隊就會很不穩固。
開始承諾得很高,到了融資這步,還能否兌現,創始人也沒法保證。風險也與股權成正比,持多少股份,不僅與貢獻要成正比,與承擔的風險也成正比。
新創公司: 技術合夥人的迷思
- 1 技術合夥人不會自以為是的「號稱技術合夥人風險最大」,而是風險巨大,尤其是初期加入的技術合夥人。
- 2 技術合夥人感受到的巨大風險,絕非什麼心態問題,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問題。
- 3 技術合夥人和其他普通合夥人所面對的風險大部分是相同的,當然不同崗位也會面對不同的問題。
- 4 普通合夥人和創始人屬於不同的角色,面臨的風險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
基本有以下幾種背景
- 1 互聯網行業創業
- 2 技術合夥人參與了產品最初版本的開發,直到獲得天使投資、A輪投資;而非獲得投資后才加入團隊。
- 3 技術合夥人有一定項目經驗,具備實現技術開發的能力,而非邊做邊學的新手。
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1 首先要確認創始人值不值得你去追隨。對創始人的人品、心胸、修養、視野和各種能力,是否有足夠的信心。另外也要考慮創始人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
創業夥伴間關係的緊密程度接近夫妻,雙方的缺點會暴露的很明顯,併產生激烈的衝突。所以要有心理準備,並考慮好底線,在什麼情況下應該義無反顧的走人。
2 技術合夥人和創始人之間,應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去劃分相應的權利,承擔對應的責任和風險。
從我個人的經驗看,技術合夥人參與創業的風險比創始人更高。如果說技術合夥人不願承擔風險,那是因為他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權利不對等。
a 創始人不斷的吸收夥伴的能力,技術合夥人不斷釋放個人能力
創始人在和夥伴、團隊、投資人、用戶的交流過程中,從他人身上不斷吸收能力,能夠借助他人的助力去成就自己。
技術合夥人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公司時,有水平相當的同事、更厲害的大牛,能從他人身上獲到提升。在新創公司只能釋放個人的技術積累去成就團隊和項目。你也能獲得技術的提升,因為你會遇到各種新的問題需要去解決,但這些收穫來自於你個人的努力,而非其他夥伴。你還需要不斷的把個人能力分享給技術團隊,去提升團隊的水平。
b 個人發展平台的風險
創始人在創業過程中,只要不是太差,拿到天使、A輪的融資,就能在創投圈積累一定人脈,通過社群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宣傳擴大個人聲譽。即便項目後續失敗了,也能在其他企業、風投、或者其他創業團隊獲得不錯的職位。
作為技術合夥人,從成熟企業進入新創團隊,平台有所下降。由於開發進度的原因,參加各類技術會議、論壇、社交場合的機會更少,你的人脈可能反而縮小了。一旦創業失敗,你能否回到創業前同水平的企業、同水平的職位,是個未知數。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技術合夥人是個苦逼的崗位,並且沒有主角光環。
c 權利、責任不對等,技術合夥人不應承擔其他人產生的風險
創業失敗,90%以上的原因來自創始人。多數項目的失敗,來自團隊用人的問題、管理混亂、商業模式不清晰、產品方向性的失誤,而這些問題基本是創始人錯誤的決策導致的。有些創始人,在重大決策上基本不給技術合夥人話語權,要求技術合夥人只管技術實現,那麼,因為決策失誤導致的項目發展的挫折、失敗、瓶頸等問題,憑什麼要求技術合夥人一起共同承擔責任?技術合夥人只能承擔他應該承擔的部分責任,比如技術選型、產品質量。
舉個例子,一個項目前9個月都在走彎路,第10個月才走上正確的方向。創始人應該只拿1個月的工資。但技術合夥人前9個月把創始人提出的各種不靠譜的需求方案都實現了,即使做的是無用功,責任也在創始人,沒有理由讓技術合夥人共同承擔責任。
d 責任和貢獻的劃分不明晰
由於新創企業一般沒什麼管理經驗,順利的時候是誰的功勞,出現問題的時候是誰的責任,基本說不清楚。
但有一部分責任認定非常容易,就是出現bug或優化不夠導致用戶體驗不好,一定是技術合夥人的問題,跑不掉。很多時候,由於需求隨意變更,需要反覆改動程式碼,引起程式碼不穩定容易出bug,需要負責的還是開發負責人,而不是產品經理或策劃。新創企業一般測試人員和測試資源都不足,產品質量非常依賴於開發者的對程式碼架構的優化、查殺bug能力和責任心。
但如果產品用戶的回饋比較好、數據漂亮,最後功勞很難落到技術合夥人頭上。
我的直接感受是,新創團隊的技術合夥人,實際上是創始人的試錯工具。創始人雖然對產品有非常獨特理解、有很好的創意,但這些在發布產品獲得市場回饋前,幾乎都是空想,沒法驗證正確性。好的創意未必是完善的創意,因而在開發過程中經常反覆修改需求,增加的開發成本只能由技術負責人承擔。
比如,每次產品上線前,我基本會提前5天到一周提交測試版,讓測試人員測試,讓創始人(產品經理)和產品策劃試用,開始幾天很少得到回饋,直到上線前一兩天,創始人忽然說要改需求。結果可想而知,重新開發功能,重新測試,產品延期上線。就這種搞法,創始人居然在團隊會議上說,」我們的開發進度還不夠快,開發效率要提高「。
另外,在最開始的小團隊,每個人都要當幾個人用。技術負責人除了開發,還幾乎是半個產品經理。一般創始人承擔產品經理的角色,但他給出的需求策劃和設計方案通常只是個大概,具體交互流程不夠細化,細化的也未必合理。這些設計上的漏洞和空白都需要開發的時候去修補。技術合夥人工作,除了開發,還經常要考慮交互、視覺、測試等方面。因此,技術合夥人對產品邏輯、流程和各種細節的熟悉程度要遠超過創始人。技術合夥人會對產品產生巨大的感情,由於各種因素不得不離開項目的時候,最大的糾結就是無法割捨親手從零開始創造的產品。但是,產品的成功最終會多半歸功於創始人的創意有多nb,而技術合夥人似乎只是沒有犯錯。
e.人的風險
對於創始人來說,最大的風險就是項目能否成功。
而對於技術合夥人,項目的成功與否只是風險之一。另一層的風險在於,成功了你也未必能得到多少好處。卸磨殺驢,在中國的創投圈,並不罕見。
雖然在決定參加創業的時候,你就應該對創始人的人品有所評估。但人的各種不確定性,像地震一樣無法預測。
名義上技術合夥人有股權,實際上只是期權,需按年成熟。新創企業各種變數、不確定性,每年能否正常拿到股權,說不清。
如果團隊的決策權、財務權、人事權都不透明,創始人一手獨裁,你會因為無法看清未來,感受到巨大的不安全感。你甚至沒有技術團隊的控制權,不知道你唯一得力的助手,明天是否還在身邊。
我在做技術合夥人的兩年間,感受到的是之前任何時段都沒有的累。這種累不是因為工作量多大,而是各種不確定性導致的心累。沒有計劃或者隨意變更的計劃,你不知道下個月要做什麼,甚至下個星期要做什麼。除了你之外,產品、策劃、行銷、管理都可以不靠譜,出了錯就說「試錯」,只有技術必須靠譜、必須不犯錯。
在創業團隊里,技術合夥人就是個沙僧。唐僧每天絮絮叨叨,不知道在念什麼經;孫猴子可以飛來飛去,不知蹤影;肥豬可以不時開個小差,偷個葷、泡個妞;技術永遠是挑擔子的苦逼。
基於以上的幾點,根據我個人意見,回答題主的問題
1 技術合夥人的初始股權不應低於創始人的股權1/5,並且不應低於其他後續進入的合夥人。
在新創企業,股權變現非常困難,很難說有多大經濟價值。但體現了合夥人在團隊的重要程度。
我不同意「在以後招進來的做行銷、產品、管道的人沒有一個比技術合夥人更不重要」,進入團隊的時間即體現了合夥人的重要程度。 在產品原型開發出來之前,基本不會招專門的行銷、管道合夥人(通常由創始人兼任),因為之前設想的產品還沒接受驗證,可能根本沒有推廣價值。是創始人的策劃創意+技術合夥人的技術實現,造就了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產品,否則,後續的推廣、行銷都沒有意義。
另外,先加入的合夥人承擔的風險要大於后加入的。根據加入時間的先後順序,合夥人拿到的初始股權應逐漸遞減。
「後續進入的合夥人股權太少,導致團隊不穩定」。這不是技術合夥人的問題,而是要建立合理的股權機制。比如,留有足夠的期權池;建立股權退出和回購機制;建立根據貢獻調整合夥人股權的機制,類似對賭協議。
2 該不該出資?如果創始人要絕對控股,技術合夥人基本不用出資。
一般情況,創始人再怎麼牛,他的貢獻也不可能超過技術合夥人的2倍,但創始人的股權遠高於技術合夥人的2倍,可以理解的原因是,創始人出資了,技術合夥人沒有出資。 按我個人的想法,如果技術合夥人的股權低於創始人的1/2,不用出資;高於創始人的1/2,應當適當出資。
3 工資拿多少?
雖然一般來說,拿股權的合夥人只能拿正常工資的70%。但應區別對待,如果你之前在穩定的公司,有一個不錯的職位,跑去新創公司會面臨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沒有必要在薪酬上委屈自己(除非你已經財務自由了,不在乎錢)。在創業企業,加班加點是個常態,你更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如果薪資待遇低於以前,家人肯定會有意見。創業是個長期的過程,沒有家人的支持你也很難堅持下去。
所以,薪酬至少要和之前持平。如果公司財務比較緊張,可以:
- a 讓公司先按月支付70%,剩餘部分等公司財務寬鬆了,再補齊。
- b 或者,可以少拿工資,但少拿的那部分折算成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