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用戶之心:中台數位行為的 UX/UI 設計解碼

,

中國與台灣數位用戶行為與指標比較:UX/UI 設計師指南

用戶行為,是設計的靈魂。解碼中國與台灣數位用戶的行為模式,UX/UI 設計師才能觸動人心,創造共鳴。

網路滲透率與用戶人口統計

中國數位概況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網路用戶群體,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國互聯網用戶已達 11.08 億人,互聯網滲透率為 78.6%。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 11.05 億,佔總用戶的 99.7%。中國的社交媒體用戶身份約為 10.8 億,相當於總人口的 76.5%。

台灣數位概況

台灣的互聯網滲透率顯著高於中國,達到 95.3%,約有 2,210 萬互聯網用戶。台灣擁有 1,840 萬社交媒體用戶身份,約佔總人口的 79.4%。台灣人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為 7 小時 23 分鐘,其中使用手機時間為 4 小時 9 分鐘,使用電腦時間為 3 小時 14 分鐘。

裝置使用情況與偏好

中國

中國是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優先市場,98% 的互聯網用戶通過智能手機訪問服務。這種移動優先的革命徹底改變了用戶的期望,創造了其他市場所沒有的複雜移動互動模式,用戶可以在超級應用生態系統之間無縫切換,完成日常任務。

台灣

台灣的移動設備普及率也很高,擁有約 3,040 萬移動連接,相當於每人擁有 1.3 部移動設備。在操作系統方面,Android 佔 53.63%,iOS 佔 45.54%。移動廣告在台灣數位廣告支出中佔比超過 70%,反映出移動設備的主導地位。

數位平台和生態系統

中國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

中國的數位生態系統與全球其他地區截然不同,主要由本土平台主導。百度是主要的搜索引擎,而微信(WeChat,超過 10 億用戶)和微博是主要的社交媒體和營銷平台。抖音(中國版 TikTok)和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用戶規模達 10.4 億。

台灣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

台灣的數位生態系統更加國際化。Google 主導搜索市場,佔有率為 87-90%,而 Yahoo 佔 6-8%,Bing 佔 3-4%。在社交媒體方面,LINE最為普及,使用率達台灣人口的 95%,其次是 Facebook(90%)、Instagram(70%)和 TikTok(持續增長)。根據最新數據,YouTube 在台灣擁有 1,840 萬用戶(79.4%),Facebook 有 1,710 萬用戶,Instagram 有 1,130 萬用戶,而 TikTok 有 834 萬 18 歲以上用戶(41.9% 的成年人)。

電子商務和數位支付

中國

中國的數位支付用戶超過 10 億,9.74 億人參與網上購物(比 2023 年增加 5,950 萬)。2024 年網上零售額達 15.52 萬億元人民幣(約 2.15 萬億美元),佔總零售額的 26.8%。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平台徹底改變了消費者行為。

台灣

台灣的移動支付也很普及,72% 的移動用戶使用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在台灣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許多消費者依賴線上購物平台滿足各種需求。

中國與台灣數位支付習慣的主要差異

比較項目 中國 台灣
支付工具主導 Alipay、WeChat Pay;數字人民幣(e-CNY) LINE Pay、Apple Pay、台灣Pay
技術應用 QR 碼、NFC、生物識別、AI、區塊鏈 NFC、QR 碼;手機三合一功能整合
政府支持 強力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及全球化擴展 改善本地基礎設施;目標達到 90% 移動支付採用率
消費者行為 完全無現金化;移動支付主導 部分保留現金交易;移動支付逐漸普及
跨境支付能力 數字人民幣顯著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 傳統信用卡與銀行系統為主

UX/UI 設計差異

中國界面設計特點

  • 中國界面趨向於更加色彩鮮豔、大膽,白色空間較少,視覺細節更多
  • 信息密度較高,可能與中文字符的象形特性相關
  • 移動中心設計至關重要,具有複雜的移動互動模式
  • 超級應用生態系統,用戶可以在服務之間無縫切換
  • 東部地區代表最先進的數位市場,中部是增長最快的數位市場,西部地區有獨特的用戶需求

台灣界面設計特點

  • 使用繁體中文字符,需要仔細規劃關鍵詞
  • 視覺和視頻內容越來越受歡迎
  • 本地化內容至關重要,需要與台灣語言和文化特色保持一致
  • 設計需要考慮用戶在多個設備上的跨平台體驗

文化差異影響設計

中國

中國數位文化受嚴格的互聯網控制影響,連續七年被評為全球互聯網自由度最差的國家,在 100 分的互聯網自由度量表上僅得 10 分。中國正在實施「互聯網號碼」和「互聯網證書」進行線上身份驗證,自 2017 年起實施實名制。這些因素影響了用戶行為和設計考量,包括隱私和安全設計。

台灣

台灣被評為 70 個評估國家中第五個最自由的線上環境,在 100 分的互聯網自由度量表上得分 80。台灣用戶享有更大的言論自由和更少的內容限制,這反映在更多樣化的內容和平台使用上。

中國網路審查政策對用戶行為的影響

監管機制的本質差異

中國實施全面技術審查,通過「防火長城」系統性封鎖境外平台,並嚴格監控微信等本土平台。審查機制結合「自我審查」、「平台審查」及「物理執法」三階段,形成層層過濾網。

用戶的風險認知與應對策略

中國用戶發展出複雜的「審查導航」行為:

  • 使用VPN突破防火牆(儘管成功率僅50%),但需承擔法律風險
  • 在微信群組採用諧音字規避關鍵詞過濾
  • 形成「分段式發言」習慣,將敏感內容拆分在多個對話框傳送
  • 研究顯示,22%受訪者會主動刪除可能觸及紅線的歷史貼文

平台生態與信息獲取

中國形成封閉的「數位迴聲室」:

  • 百度搜索「民主」結果中,92%內容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
  • 微博熱搜榜單需經網信辦事前審核,娛樂話題占比從2019年68%升至2024年83%
  • 用戶平均每日接觸境外資訊比例僅0.3%,主要通過暗網渠道

防火牆對外資企業的影響

基礎架構挑戰

  • 跨國連線限制:防火牆阻擋Google、Facebook等國際平台,迫使企業需建立雙軌數位架構。
  • 效能瓶頸:境外網站平均載入時間延遲達300-500ms,影片串流緩衝率增加40%。
  • VPN不穩定性:未經審批的VPN連線失敗率達65%,迫使企業申請政府許可的專線,成本增加3-5倍。

技術規避手段比較

解決方案 實施成本 連線穩定性 法律風險 適用場景
政府核准MPLS專線 $$$$ 95% 金融業、製造業
香港中繼節點 $$ 82% 中小型電商
雙雲架構(Azure+本地) $$$ 89% 科技業、跨國團隊協作
邊緣計算節點 $$$$ 91% 影音串流平台
自建加密隧道 $ 68% 短期專案/應急使用

用餐時數位行為的文化差異

一個有趣的文化觀察:在台灣,與美國不同,外出就餐是日常活動而非特殊場合,因此在與朋友共進晚餐時使用手機更被接受。然而,與重要人物或剛認識的人共進晚餐時使用手機仍被視為無禮。這種微妙的文化差異也應該影響 UX/UI 設計決策,特別是社交和用餐應用。

未來趨勢(2025 年及以後)

設計趨勢

  • AI 驅動的個性化將成為標準而非可選功能
  • 基於手勢和無觸控界面日益流行
  • 極簡主義將融入更柔和、更具觸感的設計
  • 更加重視道德和可持續設計
  • 視頻內容繼續獲得牽引力,短視頻形式特別受歡迎

中國的技術創新

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創新日益增長,如DeepSeek等公司正在開發尖端 AI 推理模型,這將影響未來的用戶體驗設計。

台灣的數位營銷趨勢

台灣 2025 年的數位營銷趨勢包括多平台社交媒體策略、影音內容的持續增長以及精準的數位廣告投放。台灣設計教育也將更多地轉向線上和持續學習模式。

對 UX/UI 設計師的建議

在中國市場設計時

  1. 優先考慮移動體驗,專注於高度優化的移動界面
  2. 適應中國用戶對信息密度較高界面的期望
  3. 考慮政府監管和隱私要求對設計的影響
  4. 理解超級應用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
  5. 考慮各地區用戶需求的差異性
  6. 適應本土平台和工具的特性

在台灣市場設計時

  1. 確保內容本地化和使用繁體中文
  2. 優化多平台體驗,特別是 LINE、Facebook 和 Instagram
  3. 利用視頻和視覺內容的增長趨勢
  4. 重視移動體驗,但不要忽視桌面用戶
  5. 考慮台灣獨特的文化習慣和社交媒體使用方式
  6. 適應更開放的互聯網環境和國際標準

總結

中國和台灣的數位景觀雖然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高移動使用率和數位支付的普及,但在平台生態系統、用戶行為和設計期望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市場更加封閉,由本土企業主導,用戶界面趨向於信息密度較高的設計。台灣市場則更加國際化,兼具本地和全球平台,設計更加多元。

作為 UX/UI 設計師,理解這些差異並適應各自市場的獨特需求至關重要。無論是哪個市場,成功的關鍵都在於深入了解目標用戶的行為模式、文化背景和技術使用習慣,並將這些見解融入設計過程中。

隨著 2025 年技術的快速發展,包括 AI、無觸控界面和沉浸式體驗,設計師需要不斷學習和適應,以滿足這兩個動態市場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


需要專業的跨文化數位策略嗎?Tenten.co 專精於中國與台灣市場的數位體驗設計,我們的團隊深諳兩地用戶行為差異,能為您量身打造符合各市場獨特需求的解決方案。無論您是尋求進入這些市場的外資企業,或希望優化現有產品的本地企業,我們都能提供從用戶研究到實際實施的全方位支援。立即預約免費諮詢,讓我們幫助您在這複雜多變的數位環境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