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沒有錯,錯在你不會用

KPI是大多數企業在對員工管理中都會運用的,但針對互聯網公司而言,是否使用KPI一直爭論不休。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業績指標,通過對組織內部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取樣、計算、分析,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這算是近一個世紀以來,很科學的一種員工考核方式,而KPI指標常常與員工的薪資直接掛鉤。

制定KPI指標,一般需要遵守SMART原則:

  • 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訊息是可以獲得的;
  • 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 R代表相關性(Relevant),指績效指標是與工作的其它目標是相關聯的;績效指標是與本職工作相關聯的;
  • T代表有時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進入互聯網時代后,KPI這樣的指標數據,在很大的程度上並不能反應出真實的情況,因此受到Intel公司的啟發,很多公司嘗試使用OKR代替KPI。OKR全稱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KR是一套定義和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但無疑使用OKR相當複雜,並不適合大多創業公司。
在筆者看來,KPI並不存在任何問題,而且是必須存在的,問題在於決策者如何制定。

目前使用KPI最大的問題就是單純看數字,我聽到很多領導對下屬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請拿數據說話,而我們大多人也確都相信數據是不會騙人的。而我現在想說的卻是,很多時候恰恰是數據遮蔽了雙眼。

比如常見的新媒體運營工作,無論是此前的微博還是如今的微信,大多數公司對於新媒體運營者定的指標都是具體的數字,微博對應的是粉絲量、轉發量、閱讀量;微信對應的則是閱讀量、粉絲量。我在此並不是表示這些數字無意義,只是想深問一句,這些數字有多大的意義?

兩年前,筆者負責過企業的社群運營,為了達到所謂的KPI,不得不每天去蹭熱門話題以及發一些段子,即使段子與企業本身並不多大關係,但重點是容易被粉絲轉發,這樣就能完成KPI了。而針對微信公眾號運營而言,也基本上是如此,做標題黨寫段子,蹭熱點發一些利於被轉發的文章,實在不行為了達到KPI,還可以刷刷閱讀量。在圈內讓我覺得更為可笑的是很多公司對10萬+閱讀量文章的追求,我一直想不通一篇10萬+閱讀量的文章對公司的核心業務又能有多大的幫助呢?除了新媒體運營,關於產品運營方面,以做APP用戶運營為例,用戶增量是一個方面,但背後的留存率和活躍度才是更需要注意的,如果用戶留存不高,或者用戶質量太差,又或者增長的用戶與產品的目標用戶不符,那麼即使獲取用戶的成本再低、量再大又有什麼作用呢?

除了運營人員以外,針對產品經理的KPI其實更難制定,很多產品經理的KPI都是用戶數及活躍度,但實際上為這類指標負責的應該是做產品運營的小夥伴,畢竟絕大部分產品還達不到用戶自增長的條件,特別是用戶冷啟動的階段,主要需要運營人員提供支持。可產品經理也不能閉門造車,只管做,而不顧用戶的使用情況,因此對於產品經理的考核,其實最理想的方式是看用戶的滿意程度,然而絕大公司的產品在各大應用市場的評論及評分都被處理過,導致難以看到用戶真實的反饋。

除了上述KPI被使用的不合理外,在筆者看來KPI最大的弊端就是限制了員工的創新性,所有的精力都集中於完成那些數字。但我一直堅持認為KPI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對運營的小夥伴,幾乎所有做運營的人都會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很忙的同時,又自嘲自己的工作就是打雜。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目標,以致於做了諸多事情,卻覺得沒有什麼價值和意義,這是典型的沒有以結果為導向。

對於KPI,我想要說的找真正懂的人去設置考核標準相當重要,那些「不花一分錢引爆全網」的論調就是扯淡,妄想不花錢做市場,做品牌,只能表明制訂者對業務基本常識的缺乏。此外除了結果,請強化對過程的監督,不要為了達到所謂的數字,而用各種投機取巧的方式。另外就是時刻謹記team的重要性,不要由於KPI把每個人變成獨立的存在,只有協作起來,才能具備最強的戰力。

制定KPI有時好比一門藝術,基於KPI加上合理的激勵措施,團隊才能擁有好的執行力

最後說一句,如果能招到優秀的員工比制定任何KPI都要靠譜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