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 (市盈率)是什麼意思?

從公式上來看,市盈率=股價/每股收益,因此最直觀的解釋就是說,市盈率等於你收回投資所需要經過幾年。下面簡單用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市盈率的意義以及其和股價的關係。

(1)市盈率的基本含義

舉個例子,慶豐包子鋪股票10元錢總共20張股票,因此慶豐包子鋪的總市值就是10*20=200元。老闆2012年賺了20元錢。那麼每張股票分到的利潤就是20元/20張股票=每股1元。

因此當年的市盈率=10/1=10倍,也就是說我投資了10元買這張股票,然後每一張股票每年分到的利潤為1元錢,理論上10年我就可以收回當初投資時本金啦。

但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的股票每年賺到1元錢的利潤,但分回給股東的錢一般都到不了1元,而利潤和分紅之間的比例就叫派息率。在我們的大A股,一般賺一塊錢分回給股東5毛的已經是一等一的好公司了。在這種情況下,慶豐包子鋪的股票,如果派息率只有50%,那麼2012年每股實際拿到手的錢只有1*50%=0.5元。

我們思考一下這個0.5元,假設未來慶豐包子鋪的利潤永遠是1元,那麼也就是說我未來每年穩定可以收到5毛錢的股息。那麼我們這筆投資的年化回報率就0.5/10=5%

因此,通常來說,對於每年業績穩定的公司市盈率的倒數*派息率=公司股息帶來的年化回報率。(注意這裡的重要前提是業績穩定)

(2)市盈率和股價變化的關係

這時有些聰明的同學就要問了,那麼有很多公司的市盈率非常高。比如100倍市盈率,那不就代表他們即使賺來的錢全部股利,每年的投資回報率也只有可憐的1/100=1%嗎?是不是高市盈率的股票都是要虧錢的?那麼京東、亞馬遜等高科技公司,上市好多年了不僅沒利潤還在虧損,這些公司的股票市值幾千億,是不是投資人腦袋都進水了?

事實上,市盈率還體現了投資者對一家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預期。

如果慶豐包子鋪突然改進了生產工藝,2012年用自行車運包子,2013年用坦克運包子,2014年用火箭運包子。每年原來只能賣10個包子,由於運送速度翻翻,銷售也大幅增長,2013年的利潤上升到2元,2014年利潤上升到3元。

這時,我們回頭去看當年用10元買的股票,假設派息率還是50%,那麼2013年的市盈率=10/2=5倍,2014年的市盈率=10/3=3.3倍。

我們回憶一下上面提過,2013年投資的收益率=2013市盈率的倒數派息率=1/550%=20%80.5=10%,投資回報率一下子變成10%了,看起來很賺嘛。

2014年投資的收益率=2014市盈率的倒數派息率=1/3.350%=15.2%,這時沒買慶豐包子股票的人恐怕就要捶胸頓足,後悔當初錯過了每年提供15%回報的聚寶盆了。

因此,有聰明的投資者,看到慶豐包子鋪把自行車替換成火箭后,對它未來的盈利進行了計算,提前發現了慶豐未來的每股凈利潤會變成3元。於是他們會大舉買入,等待股票盈利的提升,這就叫價值投資

而股票盈利提升后,大家都發現它非常吸引人,當市場上其他投資的回報率都只有5%時,只有慶豐的股票投資回報率有15%,那麼這時候慶豐的股票會怎麼樣?必然會大幅升值,這就是股票升值的邏輯

而當慶豐的股票升值到30元時,它的市盈率再次回到10倍,而年化投資回報率=3*50%/30=5%,再次變回5%。這時,慶豐包子的股票相比起其他投資就不再吸引人了,這時他的股票價格就回歸價值了

後來,人們發現之前的聰明人因為買慶豐的股票發財了,於是紛紛研究他的致富方法。大家都開始研究公司的未來前景,當慶豐2014年公告說他們正在買飛碟,計劃在2015年用飛碟運包子時,大家都認為慶豐2015年的每股利潤可以漲到5元錢。因此,2014年時當大家剛剛了解這個訊息的時候,就紛紛購買慶豐的股票,大家不再等慶豐真的實現業績時才買,因為等到真的實現業績的時候就沒錢賺了。因此在2014年就將股價推升到了2015年5元利潤時合適的股價,即5*10=每股50元。這時,股價的變化不再是由於公司實際發生的業績,而取決於大家對他的預期業績。

而這時慶豐包子的2014年當期市盈率=50元/4=12.5倍,而不再是原來10倍了。為什麼?因為這時,人們看的不再是慶豐2014年的利潤,而是看慶豐2015年的市盈率=50元股價/5元利潤=10倍市盈率。這說明,對於人們看好的未來存在高增長的公司,人們會給他高市盈率。同理,對於人們不看好的公司和行業,市場會給他低市盈率。但不論高、低市盈率,代表的都是人們對其未來增長潛力的判斷。

接下來進入N個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1:**2015年,慶豐包子順利從外星人手上取得了飛碟,把公司的每股利潤做到了5元。並且保持對技術的革新,提出三年亞光速,五年超光速的宏偉藍圖,並在阿爾法星人的幫助下每年保持利潤增長25%。

那麼2015年的股價對應的是2016年的利潤=5元*(1+25%)*10倍市盈率=62.5元

2016年股價對應的是2017年的利潤=6.25*125%*10倍市盈率=78元

股價年年增長,帶領股票走向了美好的明天。這就是明星成長股,或者說就是過去貴州茅台、格力電器的故事。

**平行宇宙2:**2015年,慶豐包子順利取得了飛碟,把公司的每股利潤做到了5元。但由於被三體星人封鎖了科技,未來永遠只能實現每股5元的凈利潤了。這時,由於市場上合理的平均回報率還是5%,因此慶豐包子的股價就一直穩定在了50元,每年分5元的股息。這就是美國市場上的公用事業股票(水電煤氣等),穩定的現金流,無增長或低增長,通常被當做債券的替代品。

**平行宇宙3:**2015年,大家發現慶豐包子並沒有取得飛碟,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們家根本連火箭和坦克都沒有跟別提飛碟了,之前說的故事都是童話里騙人的,其實每年一股還是只能賺1元。這時慶豐包子的股價會從原來的50元大幅下跌,回到10元。股民損失慘重,關燈、吃面、流淚。這就是重慶啤酒、全通教育和暴風科技等發生的故事,股價泡沫破裂的故事。

Rain 的金融投資漫話:

如何確定未上市企業的利潤真實性? - 知乎
你知道哪些隱藏的財務數據造假細節? - 知乎
初入金融行業,如何進行實用行業研究與行業分析? - 知乎
如何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有哪些較好的方法? - 知乎

論股價的兩個決定因素(P=eps*pe)

股價到底是什麼決定的,用一個公式就可以表達:P=EPS*PE,也即股價=每股盈利*市盈率,可不能小看這個貌似同義反覆的公式,裡面的學問其實很大。

股價的決定

股價的上漲到底是業績,也是估值決定作用大呢?應該說兩個因素都很大,但是時間拉的越長,估值作用越小。

有一個經常被引用的研究結論:持股3年,股價與業績的相關性為0.131~0.360;持股5年,相關性為0.374~0.599;持股10年,相關性為0.563~0.695;當持股18年時,相關性為0.688。

為何業績的相關性沒我們想象的那麼大呢?主要就是因為估值也在起作用。舉個例子:萬科07年高點的股價24,現在還是24,十年漲幅為零,而業績從48億增長到180億,增長了近3倍。業績看起來沒什麼作用,因為07年高點估值85倍,現在估值10多倍。現在不虧錢,都說明萬科是個好公司,你再看看中石油。

但是,時間越是拉長,業績(eps)起的作用越大,估值作用(pe)越小。這就是為什麼持股越長,業績相關性係數越大了。芒格說,「長遠來看(不論估值如何),股票的回報率很難比發行該股票的企業的年均利潤高很多「。越是優秀的公司,越能抹平估值,比如格力07年近40倍估值,持有到現在也有3倍收益。比如伯克希爾,50年的賬麵價值符合增長率和股價增長率差不多,估值基本上不起什麼作用了。牛逼到亞馬遜,2000年泡沫時幾百倍PE,持有到現在依然有好幾倍的收益。曾看過有人分享「不管會不會選時,選好公司只要長期拿著不賣就能掙錢」,這個觀點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得不說,買的太貴,長期收益率會大打折扣了。

不同的資產類別

喜歡股票投資的一點,就是股票除了欣賞公司和實業,還能觀察人心變化,其價格決定綜合了eps、pe兩個因素。而藝術品、收藏品、黃金、大宗商品等幾乎全部由人們的看法決定,只有pe一個決定因素,難以判斷的多。幸運的是,發達國家的上百年經驗,也表明股票收益遠超過其他資產類別。把股票看做企業一部分股權,這個視角,能讓人修煉一輩子,過程其樂無窮。

不同的流派

每股盈利反映的是公司經營的成果,公司的經營狀況變化緩慢,可以年計,而市盈率反映的是公司的估值,即人們對公司未來的預期,估值的變化速度可以秒計。

這個公式反映了股市的眾生相。股市中的盯盤派、圖表派、技術派、炒概念派,都是希望在PE(因為不怎麼看eps,所以P就有pe決定)這邊找規律,低買高賣。學術界占統治地位、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理論也是只研究價格、不看公司業績如何的。姑且不論這麼做正確與否,反正我們不太能見到教授或圖表概念派成為投資大師的。盯著短期完全由PE決定的價格也許就是緣木求魚。

還有一種奇怪的年報圖表派,公司季報、年報出來,業績增了,放心,業績不達預期,趕緊跑路。實在不知道這一派到底是圖表派、還是基本面派。

不同的股票

股票也有自己的性格,根據eps和pe的特點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1、 eps和估值一起增長的未來優勢型,比如2008年的伊利,市值不大,估值很低,發展空間又大,後面幾年業績、估值一起向上,長期持有收益很大。這種機會十分誘人。

2、 eps和估值一起增長的困境反轉型,比如遭遇特殊事件打擊的白酒、高鐵,以及低迷的市場打擊的券商等,經過一段時間的下跌后,往往業績和估值都會大幅提升。以上兩類叫做戴維斯雙擊。

3、 估值不變或下降,但靠業績,依然實現股價長期上漲。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格力了,多年懷疑天花板,估值始終在10倍左右,但過去多年業績一直高速增長。長期持有獲利很大。(當然,未來是否還能如此,讀者自行判斷)

4、 Eps沒太大增長,估值也一直很低。典型的如大國企工商銀行、中國石油等。這種公司除非有極低的估值,長期投資收益不大。

5、 Pe很高,但沒有真實業績。如創業板的很多有概念沒業績被大肆炒作的公司,十分危險。

不同的投資策略

不同的價值投資者對eps、pe的看重點和利用方式不同。巴菲特芒格派更強調eps一些,依靠強大的商業判斷力,可以大概率知道投資標的未來十年的業績如何,買入並長期持有優秀公司。當然,他們也非常強調買入時機,往往在他人恐慌時入手。

格雷厄姆、鄧普頓、施洛斯、約翰涅夫等投資大師,更強調估值的變化,在極低估值下分散持有,依靠市場回歸理性、估值的反轉獲益。對公司的分析深度不需要太深,也不會超長期持有。

以上兩種,都有強大的邏輯基礎,實踐中有效且大師輩出,但能做到富可敵國的還是巴菲特派。

P=eps*pe,還揭示了投資者應該修煉的能力,eps是商業判斷力,pe是洞察人性的能力。

能沉得下心來好好研究基本面,認真研讀年報的真的不多。但我是相信價值投資的,相信公司基本面的重要性。最近在讀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第11章「普通投資者證券分析的一般方法」,使用較大篇幅描述了對一家公司進行分析的方方面面。

我進行了觀點的提煉,分享一下。這些訊息,都是在閱讀年報中值得關注的部分。

1. 公司長期前景

  • 需要回答兩個問題,這個企業增長的原因是什麼?企業現在(以及將來)的利潤來自何方?
  • 平均一年內有2-3起以上的併購,預示著有可能出現麻煩。
  • 現金流量表中的「來自於融資業務的現金」是否過量?這些資金使得一家有問題的企業似乎正在成長,即使其基礎業務並不能帶來足夠的現金。
  • 它的收入是否集中來源於某一個(或某幾個)客戶,過於集中意味著企業不太靈活。
  • 突然急速增長意味著危險,這種增長必然會減緩。
  • 沒有研發支出的企業,至少會與支出過大的企業一樣脆弱。

2. 管理層的品質和行為

  • 企業的高管應該言行一致,查閱往年的年度報告,核實管理者做出過哪些預測,以及他們是否達到了目標。
  • 給管理層支付巨額薪酬,說明他們只是在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
  • 對內部人員的股票期權進行重新定價(重新發售、進行交易)都是不光彩的,應該遠離這類企業。
  • 管理層多次大規模出售股票是明顯的危險警示信號。
  • 一次性費用不斷發生,異常項目經常出現而成為普通項目等等,都使得財務結果模糊化,這說明企業還沒有學會如何把股東的長遠利益放在首位。

3. 財務實力和資本結構

  • 對優良企業最基本的定義是:所獲取的資金要多於所消耗的資金。
  • 關注現金流量表,查明過去10年內,其營業現金流量是否在穩步增長。所有者收益總體一直按高於6%-7%的速度增長,就說明該企業有穩定的現金流,而且增長前景很好。
  • 關注資產負債表,一般長期負債應該低於總資本的50%,並注意是固定利率還是浮動利率(利率上升,支出增加)。
  • 不斷進行股票分割的企業,以及不斷通過新聞發布而吹噓股票分割的企業,是在鼓勵和縱容投資大眾最邪惡的原始本能。
  • 企業應該在股價便宜時回購股份,而不應該在股價處於或接近於最高位時回購股份,因為高估時回購的真實意圖是使企業高管能夠以「提升股東價值」為名義出售自己的股票期權,以獲取上百萬美元的豐厚回報。

當然,裡面提到的都是一些「觀點」,而非普適法則,不用教條照搬。例如「不斷進行股票分割的企業」在中國曾經也玩的很溜,一些新興科技股譬如亞馬遜,也並不符合「所有者收益總體一直按高於6%-7%的速度增長」的標準,但它仍是優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