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終身成長》
這本書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在成功研究數十年後,對思維模式的力量的總結。
她的研究打破了人們對能力和天賦的定義:成功並不依靠能力和天賦,甚至努力,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人的思維模式。
她總結出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需要被證明。成長型——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來培養的,是可以改變和提升的。
舉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場景:面前出現一個巨大的難題,有人會很垂頭喪氣,束手無策,而有的人打了雞血般特別興奮,躍躍欲試想去解決。
這就是思維模式的差別。
固定思維模式的人,選擇的是成功而不是成長。這類型的人,追求的是他人的肯定,以及對成功的極度渴望。
這種思維模式的人非常普遍:只能接受表揚的孩子,只想聽見讚美的大人,對自己的輝煌念念不忘的人,失敗了就再也不願嘗試的人。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不願意從失敗中學習並糾正自己的錯誤,他們更關心的是修復自己的自尊心,比如去在比他更差的人身上找優越感。
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目前自己的能力,無論失敗或者成功都是暫時的,他們追求的是不斷進取。所以面對成功不自喜,面對失敗也不沮喪。
我們總是簡單地把一個人的成功歸結為他擁有天賦,抓住了時機,付出了努力。比如籃球明星,或者商業巨賈。
但是,沒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思維模式,球星可能打了場失敗的比賽就否定自己,創業失敗就一蹶不振了。
一直能保持住成功並有所成就的人,他們身上最寶貴的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失敗挫折不是一種判定,而是成長的契機,是走向卓越的必經之路。
正是這種思維模式給予了人強大的精神力量。
這本書的意義在於,改變了人們對成功的膚淺觀點,給出了追求成功的方法論——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裡的成功包括親密關係、人際交往、學習技能、事業工作)
並且,終身實踐,終身堅持。
成功往往是一時的,而成長才是一輩子的。
特別喜歡文中的一句話:如果明天的你會比今天更優秀,你還會那麼介意今天的失敗嗎?
2.《刻意練習》
這本書對我很大。
作者用大量的事實以及實驗數據打破人們的觀點——「天才」是訓練的產物。
作者通過心理學、神經學研究,指出人的大腦比我們想象得更具有適應性。
我們所看到的天才,其實是幼年得到大量訓練,或者訓練得當的結果。
人人都可以成為莫扎特。剖析天才莫扎特的案例,人們可以發現,莫扎特幼年的音樂才華絕大部分要歸功於他的作曲家的父親對其及早的大量的訓練。同時,文中也列舉了大量「天才」成長的歷程,無不與訓練有關。
天賦並沒有我們一直以來所認為的那麼重要。
受此啟發,作者也開始了天才訓練的實驗,花費兩年時間,將素人訓練成令人瞠目結舌的記憶大師。他用自己的訓練模式再次論證——天才是可以被培養出來的。
作者強調的觀點就是:人的大腦是完全可以被塑造的。重要的是如何去習得,如何去訓練我們的大腦。刻意練習就是塑造大腦的方式。
但是這個刻意練習不是「一萬小時定律」,盲目增加訓練時間是無效的。
科學的方法是:保持動機,及時回饋,不斷嘗試與失敗,建立自我的心理模式,小目標小階段地尋求突破。
這本書闡述了具體的實踐訓練方法,論證一個道理:傑出不是一種天賦,而是一種技巧。
書的文末寫到:讓自己做一個「練習人」,每個人都能通過訓練來掌握自己的命運,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可能。
所以,這世間根本沒有學不會的事,也根本沒有來不及學的事,只有你相不相信的事,願不願意行動的事。
3.《精力管理》
管理精力,而非時間。
這句話點出了人們認知的盲點。
我們無法改變每一天的時間總量,但可以改變精力的儲備和質量。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高效完成工作任務,但是有些人天天加班卻依舊效率低下。
這之間的差別在於人對自己精力的把控。
這本書反對的是人「馬拉松」式的疲憊的生活和工作,提倡我們像短跑運動員一樣,在某一階段全情投入,在另一時段閑雲野鶴。
讓精力有空間再生和發揮精力是同樣重要的事情。
作者強調的是休息的重要性。以及把控休息和投入之間的波動。提出從體能、情感、思維、意志四個方面全面提升自己的精力儲存水平和運用技巧。
我覺得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提醒人們在快速的生活節奏里重視「休息」、「暫停」的力量。「精力再生」是我們現代人很少會意識到的一點。
加班、熬夜、工作狂,盲目的忙碌是一種自我傷害,很多人並非工作能力不足,而是精力再生的能力不夠,而一旦精力空乏,人就會面臨體力、情感、思維、意志的全面崩塌。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糟糕的親密關係,虛無的自我價值、消極的情緒通通都會找上門來。
如果我們流連於快節奏生活的表面,就無法進行深度的挖掘。
事物不可能同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移動。
4.《財富自由之路》
「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
優秀的方法論集合。
這本書不單講如何認識金錢,駕馭金錢。更可貴這本書教你如何認識自我,規劃未來。
提出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概念:元認知、成長複利曲線、個人商業模式、注意力、鏡像神經元等。絕對刷新你的認知。
這本書讓我最為受益的是書中所講的人生複利曲線。它完全影響了我對整個人生跨度、人生積累的看法。
「成長這個東西,只有突破了成本線之後你才能看到」。
然而很多人在沒有到達成本線的時候就放棄了。是因為他們忽視了成本線以下的那些默默無聞的積累。
這條線給我的力量就是當我經歷了看似無用的努力的委屈與無力時,我會告訴自己正在走在這條曲線上,目前不過是里程節點之下。
有這條人生複利曲線的指引,人便不會因為看不見前景而輕易言棄。
保持成長率。
不要在意起點。
更應該關注的是——是否「正在路上」。
5.《窮查理寶典》
這本書是查理·芒格的一位合夥人寫他的半自傳記錄,裡面還收錄了他的部分演講內容,記錄了他的思想精髓。
大家可能對比爾蓋茨,巴菲特這些商業傳奇人物比較熟悉,不太了解查理·芒格。但是要說查理·芒格對於比爾蓋茨、巴菲特的重要性,那就相當於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重要性了。
沒錯,查理·芒格就是屬於大哥背後的大哥,男人背後的男人。
結結實實低調的傳奇人物。是被後世稱為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正統者。
他是一位真正的人生複利曲線的實踐家。
查理·芒格的自言成功不靠「時勢造英雄」的時運,也不靠過人的天賦,靠的是他近一生的不斷地謙卑學習。
如今的他已經是90多歲的老頭了,卻依舊保持每天5小時的閱讀,近一個世紀如此。他自嘲自己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
他提出多元思維模型——「增加自己的工具集」。任何學科都涉獵,這樣才能達到潤匯貫通,更加全面、理性、合理地看待問題。
他終身實踐「重複有效的行為」這一自然界進化歷史驗證的偉大演算法。這對我們正確的判斷及堅定執行,提供了信心。
此外查理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會首先研究人為什麼會痛苦,要研究投資如何成功,查理先研究為什麼有人投資失敗。
「把錯誤的道路找出來,剩下的自然就是正確的」。
持續而廣泛地學習、積累複利,逆向思維,終身實踐。
是他的思維模式帶給他終身的成就。
查理·芒格對於我來說,是一種榜樣的力量,一種生活方式的模板,一處精神的汲取地,更是思維光輝的耀眼指引。
如果你總是一種生活的「禁錮感」,苦於找不到人生的突破口。
我的建議是別急著尋找答案。
先讀書,把自己的思路打開。
如果人困於山底,跑來跑去也只會依舊在山底。
試著讓自己的思想往上登一步,
你才能看清該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