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 MacBook Pro M4 Max 128GB 上運行 GLM 4.5-AIR 模型

How to run GLM 4.5-AIR model on Macbook Pro M4 Max 128GB

如何在 MacBook Pro M4 Max 128GB 上運行 GLM 4.5-AIR 模型

想在你的 MacBook Pro M4 Max 上體驗最新的 GLM 4.5-AIR 模型嗎?這篇文章將詳細介紹如何在你的 Mac 上運行這個強大的 106 億參數大語言模型。

什麼是 GLM 4.5-AIR?

GLM 4.5-AIR 是 Zhipu AI 推出的開源 Mixture of Experts (MoE) 模型。這個模型擁有 1060 億總參數,但僅激活 120 億參數,提供了卓越的性能效率比。它支援 128K 上下文長度,具備混合推理能力,可以在複雜推理和快速響應之間切換。

最令人興奮的是,GLM 4.5-AIR 可以在配備 64GB 或 128GB 記憶體的 MacBook 上本地運行,而無需依賴雲端 API。

系統需求檢查

在開始之前,確保你的系統滿足以下要求:

  • 硬體:MacBook Pro M4 Max 配備 128GB 統一記憶體
  • 作業系統:macOS 13.5 或更高版本(建議使用 macOS 14)
  • Python:版本 3.9 或更高
  • 可用儲存空間:至少 50GB 用於模型下載和安裝

第一步:安裝 MLX 框架

MLX 是 Apple 專為 Apple Silicon 設計的機器學習框架。它利用統一記憶體架構,讓 CPU 和 GPU 共享相同記憶體空間,大幅提升效能。

# 安裝 MLX 框架
pip install mlx-lm

第二步:下載 GLM 4.5-AIR 模型

有幾個量化版本可供選擇,根據你的記憶體容量和效能需求:

4-bit 量化版本(推薦)

from mlx_lm import load, generate

# 下載並載入 4-bit 量化模型
model, tokenizer = load("mlx-community/GLM-4.5-Air-4bit")

3-bit 量化版本(更小的記憶體佔用)

# 適合記憶體較小的系統
model, tokenizer = load("mlx-community/GLM-4.5-Air-3bit")

第三步:開始使用模型

載入模型後,你可以開始與 GLM 4.5-AIR 互動:

# 設定提示詞
prompt = "Write a Python function to calculate fibonacci numbers"

# 使用聊天模板格式化提示詞
if tokenizer.chat_template is not None: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formatted_prompt = tokenizer.apply_chat_template(
        messages, 
        add_generation_prompt=True,
        tokenize=False
    )
else:
    formatted_prompt = prompt

# 生成回應
response = generate(
    model, 
    tokenizer, 
    prompt=formatted_prompt, 
    verbose=True,
    max_tokens=500
)

print(response)

效能表現與記憶體使用

在 MacBook Pro M4 Max 128GB 上,GLM 4.5-AIR 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 推理速度:4-bit 版本約 40 tokens/秒
  • 記憶體使用:峰值約 48GB
  • 6-bit 版本:約 31 tokens/秒

這意味著即使在運行模型的同時,你仍有充足的記憶體運行其他應用程式。

進階使用技巧

調整生成參數

response = generate(
    model, 
    tokenizer, 
    prompt=formatted_prompt,
    max_tokens=1000,
    temperature=0.7,
    top_p=0.9,
    verbose=True
)

批次處理

prompts = [
    "Explain quantum computing",
    "Write a sorting algorithm",
    "Create a REST API example"
]

for prompt in prompts:
    messages = [{"role": "user", "content": prompt}]
    formatted_prompt = tokenizer.apply_chat_template(
        messages, 
        add_generation_prompt=True,
        tokenize=False
    )
    response = generate(model, tokenizer, prompt=formatted_prompt)
    print(f"Prompt: {prompt}")
    print(f"Response: {response}\n")

整合到開發工作流程

GLM 4.5-AIR 特別適合程式設計任務。你可以將它整合到程式碼編輯器中,或建立自定義的編程助手:

def code_assistant(task_description):
    messages = [
        {"role": "system", "content": "You are a helpful programming assistant. Provide clean, well-commented code."},
        {"role": "user", "content": task_description}
    ]
    
    formatted_prompt = tokenizer.apply_chat_template(
        messages, 
        add_generation_prompt=True,
        tokenize=False
    )
    
    return generate(
        model, 
        tokenizer, 
        prompt=formatted_prompt,
        max_tokens=1000,
        temperature=0.3
    )

# 使用範例
result = code_assistant("Create a web scraper for extracting product prices")
print(result)

常見問題解決

記憶體不足錯誤

如果遇到記憶體不足的問題,嘗試:

  1. 關閉其他大型應用程式
  2. 使用 3-bit 量化版本
  3. 重啟系統清理記憶體

下載速度慢

模型檔案較大(約 44GB),建議:

  1. 使用穩定的網路連接
  2. 避免在網路尖峰時段下載
  3. 考慮使用 VPN 改善連接速度

Python 版本相容性

確保使用原生 ARM64 版本的 Python:

python -c "import platform; print(platform.processor())"

輸出應該是 arm,而不是 i386

與其他工具的整合

GLM 4.5-AIR 可以與多種開發工具整合:

與 LM Studio 整合

LM Studio 提供圖形化界面來運行本地模型。你可以下載預建的 MLX 版本並在 LM Studio 中使用。

與 Claude Code 整合

GLM 4.5-AIR 支援工具調用功能,可以與 Claude Code 等程式設計工具整合,提供更豐富的編程體驗。

為什麼選擇本地運行?

在本地運行 GLM 4.5-AIR 有諸多優勢:

  1. 隱私保護:資料不會離開你的設備
  2. 離線使用:無需網路連接即可使用
  3. 無 API 限制:沒有請求次數或 token 限制
  4. 成本效益:一次性設置,無持續費用
  5. 客製化能力: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模型參數

未來展望

隨著 Apple Silicon 技術的不斷發展和 MLX 框架的持續優化,本地大語言模型的性能將進一步提升。GLM 4.5-AIR 在 MacBook Pro M4 Max 上的出色表現,預示著個人電腦上的 AI 應用將迎來新的黃金時代。

這種趨勢使得開發者和研究人員能夠在本地環境中進行 AI 實驗和開發,而無需依賴昂貴的雲端服務或專用的 GPU 集群。

總結

GLM 4.5-AIR 在 MacBook Pro M4 Max 128GB 上的運行證明了本地大語言模型的可行性和實用性。通過 MLX 框架的優化,這個 106 億參數的模型能夠以令人滿意的速度運行,同時保持較低的記憶體佔用。

無論你是開發者、研究員還是 AI 愛好者,這套解決方案都為你提供了一個強大、私密且經濟的 AI 助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期待更多類似的突破,讓高性能 AI 模型真正走進每個人的電腦。